地下停车场冬暖夏凉是真舒服,可这股子“舒服”背后藏着大隐患。您琢磨琢磨,停车场像个倒扣的大水泥碗,出入口就那几个小口儿。
平常靠自然通风,空气压根儿流动不起来。按规定必须装的大功率排风扇呢?多数时候是摆设,开一天光电费就得几百上千块,物业一瞅电表跳得心肝颤,干脆关闸省银子,这一省可坏了菜。
汽车在这儿可不是老实待着的,您早上上班开车入库,引擎刚熄火那会儿最要命。机器还滚烫,汽油“滋啦”蒸发,专业名词叫“热浸排放”。等车凉透了,白天温度升降又折腾出“昼间排放”。
还有冷启动这个问题,大清早几百辆车突突打火,废气浓得超标,咱人的肺子可就遭了秧。天津市中心某小区2020年的地下车库监测数据让人后背发凉,工作日早高峰三小时,VOCs浓度比半夜高出近五倍,车流量和污染物曲线完全同步飙升,这凉气儿您还敢大口吸吗?
展开剩余76%尾气里的“黑名单”,个个要命。尾气污染常听人说,可究竟啥玩意儿在作妖?专家掰开揉碎一分析,全是硬茬子:
一氧化碳(CO)是头号“无声杀手”,无色无味,专堵您血液里的氧气道儿。浓度到400ppm(百万分之四百),壮汉俩钟头就头痛欲裂;800ppm以上,四十五分钟昏迷,仨钟头就能要命。
浙江东阳、湖南常德全出过惨剧,有人在车库开着空调睡觉,结果一睡不醒,法医鉴定清一色CO中毒。为啥?车怠速时汽油烧不透,废气顺着空调缝儿钻进车厢,关窗睡等于把头塞进塑料袋。
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更是个“街溜子团伙”,苯、甲醛、二甲苯这些狠角色,国际癌症机构早给贴了“致癌”标签。天津那项研究实测发现,地下车库苯浓度超标9倍,乙苯超标14倍。
这玩意儿不光自己使坏,还爱拉帮结派,遇上阳光变身臭氧刺激肺,碰上其他污染物又抱团成PM2.5,钻肺泡跟回自己家似的。长期泡在车库里,头晕恶心都是轻的,细胞悄悄癌变才真吓人。
超细颗粒物(UFPs)玩的是无间道,小到0.1微米,比头发丝细六百倍(头发丝约60微米),普通口罩根本拦不住。吸进肺直接溜达进血管,心肝脾肺肾挨个串门。
研究数据表明普通人每天6%时间在车里,却要承受全天50%以上的UFPs暴露量。而地下车库里的浓度,又是露天车流的十几倍!
知道危险在哪儿,咱就能见招拆招,别拿车库当避暑山庄,最多停完车取个行李,别溜达别唠嗑,更甭提打太极跳广场舞。真要临时等人,关窗切内循环,时长别超十分钟。国家标准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明确要求,车库得装一氧化碳监测仪,浓度超标自动启动排风。您留心看顶棚,带探头的才勉强算安全区。
车里开空调?生死选择题!实在要在车里歇脚,必须开外循环(别舍不得那点冷气)、车窗留缝儿(硬币宽就够)、引擎坚决熄火。
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案例说得透透的,内循环模式下,车内CO浓度20分钟就能翻四倍。曾有司机在封闭车库等活儿,开着空调刷手机,结果刷到缺氧昏迷,排气管回灌的废气可比短视频“上头”多了。
基础设施该较真儿,物业不能光贴“禁止逗留”告示完事儿。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标明装CO监测联动风机能加分。
北京、深圳部分新小区已经示范,探头实时报数,浓度一到30mg/m³(约24ppm),排风扇呜嗷自动转,废气立马卷铺盖。老旧车库也别躺平,政府有节能改造补贴,换个变频风机,电费省一半。
夏天找凉快地方确实是人类的本能,但是保命是刚需。那么多惨痛教训摆着呢,4年前,浙江东阳电影院63人集体一氧化碳中毒,祸根竟是商场餐馆排风管和影院通风口串了味儿。
湖南常德的任女士大年初四在车里开空调睡觉,醒来就吐得昏天黑地,120直接拉去高压氧舱抢救。这些活生生的事儿可比温度计上的数字更锥心。
地下停车场的阴凉,是几百台发动机和排气管“焖”出来的伪舒适。您吸进去的每一口凉气儿,都拌着苯、CO、重金属颗粒的毒鸡尾酒。
车库不停留,车内慎开空调,通风系统勤检修,闻见异味撒腿跑。凉
发布于:江苏省
